逝去的老城印象—38—蟋蟀、打(斗)蟋蟀--
1、
蟋蟀,动物学分类是昆虫,无脊椎动物。一般有大中小三种,大蟋蟀(俗称土猴仔)是农业害虫,专吃瓜果类幼苗,小蟋蟀又称“草蟀”,光叫唤大都不打架。这里说是那中等大的,称为“正蟀”。蟋蟀分雌雄,雄性好斗,抓到养着就为了看它打架,斗蟋蟀,千百年来一直有斗蟋蟀的习惯。在老故事(连环画)“济公斗蟋蟀”里,这蟋蟀居然还打败了公鸡。在解放前到文革时候的英德城近郊,一向有斗蟋蟀传统习惯,多数男孩都有过“捉、打蟋蟀”的经历,将儿时的经历记下来,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。
蟋蟀有两种分类(称呼):一、按个体颜色分:1、红头白臂(头红色,两脚特别白)、2、青仔(全身青黑,主要是双翅)、3、乌牯(全身大部灰黑色)、4、红颈壳(头与身之间的“颈”如鲜红色)、5、泥颈壳(头与身之间的“颈”如泥样颜色);这五种最强战斗力的是青仔,乌牯同红头白臂次之,最弱是泥颈壳。
2025-7-3 14:53 补充内容:
2、
二、按身体缺陷分(很奇怪,相当部分蟋蟀都会有点“身体缺陷”):1、双臂(后腿)、2、单臂(单后腿)、3、掘蹄(双后腿没有“后跟”)、4、单掘蹄(双后腿有一后腿没有“后跟”)、5、三桡(后腿齐全,四个前脚缺一个)、6、单边枪(屁股后两条“边枪”只一条)、7、冇边枪、8、泄泄仔(烂翼,鸣声嘶哑)、9、单翼旗(勉强飞)、10、罗笃(没翼旗不能飞)、11、冇臂(四桡)(无后腿,只有四前脚);这11种战力难分高下,主要是头大个重再加颜色(参照上条),不一定肢体齐全战斗力就强。笔者曾捉一青仔,肢体残缺只剩四桡,但体型比一般蟋蟀大近倍,结果战力爆棚无往不胜。
三、按攀附动物及住地分:1、蛇头蟀(饭铲头)、2、蟾蜍蟀、3、棺材板蟀,4、坟头蟀。这四种蟋蟀极少见到也难捉,据说战斗力非常强劲,特别是前两种。
英城近郊当年较有名的蟋蟀玩家:1、五一片高基杨村--杨观顺,2、新街邹石松,3、六一片“三脚铭”。
买的蟀盆、自制的捉蟋蟀工具“蟀罩”:养蟋蟀的盆一般直径25公分左右,全翠绿或墨绿色釉面,光滑无比,蟋蟀行走都不容易才不能攀爬逃走。同时,蟀盆也是斗蟋蟀用具,普通斗蟋蟀用木桶(那年月还没有塑料桶),正式的斗蟋蟀要用蟀盆。
2025-7-4 14:18 补充内容:
3、
捉蟋蟀一般不徒手捉,因为容易伤害蟋蟀,这时要用到“蟀罩”。“蟀罩”可以自
制:取一截长约25公分竹筒,一头去节,一头留节破开去掉篾肚,留篾青软硬适中,近节
处卡一铁线圈。再将篾青破成大香骨状,用粗棉线每隔5-7公分将篾青横向编织,使篾青
整体呈罩形状即成。
装蟋蟀的蟀筒都是自制:取一25公分左右一头去节竹筒,每隔4-5公分横割一半成不到
半公分切口,用薄竹片分隔为4-5个仓,每仓可放一个蟋蟀,最外头用木塞封口。
斗蟋蟀用具蟀盆为解放前生产,50年代后期已不见有卖,到60年代中期已见不到。斗
蟋蟀只能用木桶。
蟋蟀都活动在野外,住在土洞、树洞或砖缝里,日间一般不鸣叫,只有远郊,在下午
雨后才有蟋蟀鸣叫,那些雨后叫及整晚不停鸣叫的都没多少战斗力,俗称“屎头卒”。
鸣叫的都是雄蟋蟀,头大有两条细长须,背翼有一个个印纹,打开震动背翼发出鸣声
。鸣声有两种:亮声一为晚上所鸣,二为相斗时或斗赢时;爬来爬去的细鸣声表示求偶,
这个时候的蟋蟀不打斗,宁愿被它曾打败的追着跑也不回身搏斗。这时要将雌蟋蟀放在一
起,交配后才肯去决斗。雌蟋蟀头较小也有两条细长须,背翼平整,没有两条短边枪,尾
部中间有一条细长“尾针”为交配专用,交配时雄蟋蟀在雌蟋蟀身下。
提示:本帖最后由 sirenqiye 于 2025-7-4 14:18 做过手脚,嘿嘿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