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网友2014-7-28邀约,讲一下“酱料场酒厂码头”。
新建的何公桥铁桥东头,下面深埋着一座古码头“刘家担水码头”,那棵原在码头南侧的古树就是见证者。在环城路开通前,“英光”粮油加工厂(原大塘黄姓人开办)东侧,住着的刘姓人食用的水都在这码头取用,离码头最近的原因,故称“刘家担水码头”。
这码头有三级,用长条石灰石板铺设,同下街码头隔坑隔桥相望。
六十年代前后,在细桥岭英浛公路南侧土名“海螺顶”处建起了“酱料场”,专门“晒豆豉”“晒酱油”,塔装“腐乳”“南乳”,后来发展到“腌冲菜”萝卜条等等。六十年代中期前,在翁江东河边的酒厂又搬迁到这里。两个厂场的原料产品依靠公路运输根本赶不上需求,况且很不安全,因为酒埕酱缸都是易碎的“缸瓦”,用船运输转运量大且安全,这“刘家担水码头”成为了一厂一场的专用码头。当环城路北侧的“转运场”建好以后,“刘家担水码头”在人们的口中,逐渐变成了“酱料场码头”了。
“酱料场码头”在厂场那头建在何公坑的“源潭”处,是何公坑最深最宽的地方。两个码头靠一艘大船负责往来航运,三位船工是清一色的“娘子军”,一位姓吴,一位姓何,另一位是身材瘦削的“火梅姐”。两头有专业搬运,船工只负责开船,不过在全靠人工用竹篙撑的时代还是很辛苦的,直到后来有了机器动力。
两头码头的搬运属于“重量型”,酒连埕50斤上下算轻的,酱油稍重一些,盐包110斤是最适中的,面豉酱和红糖一担240斤以上,黄豆净重180,白糖和米都是净重200,刚收的生冲菜一担200斤以上。。。没有干过这个你根本不知道。
货船从“刘家担水码头”开出,一路经过“冷水坑口”,“狗虱洲”,“鱼砌口”“花石”到“源潭”才是终点。平时何公坑水满不觉什么,到每年年底放水“干坑”,这两头的码头都是烂泥,搬运工真的是踩着烂泥上山一样,直到坑水最干时停航。
同现代认知不同的是:这码头的船运繁忙兴旺是在“文革十年”及前后,八十年代以后日渐萧条,再后来又是一抹“逝去的老城印象”掩抹了踪迹,浈阳湖早已将何公坑原貌尽毁。
2023-10-16 10:45 补充内容:
2014-7-2801:03
[其它]有请私企兄讲讲关于当年何公桥豆豉厂的故事
有请私企兄讲讲关于当年何公桥豆豉厂的故事
昨天经过旧城何公桥,当年位于铁木社对面的豆豉厂突然映入眼帘,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,关于豆豉厂的情况,人们知之甚少,有请私企兄说说它的故事吧
当年铁木社大门向西,“对面”没有任何建筑物。网友童年记忆中的“豆豉厂”其实是酱料场酒厂转运组,后来扩建为转运仓库,现仍存在。
提示:本帖最后由 sirenqiye 于 2023-10-16 10:45 做过手脚,嘿嘿...